欢迎致电:027-59396688(9:00-18:00)  
当前所在位置:文章信息

盘一盘供应链金融4.0时代遇到的坎

2024-04-26 17:12:23 来源:三金谈供金

[导读]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迎来了4.0阶段,即金融科技主导的数字供应链金融。而金融科技的赋能能否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难点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迎来了4.0阶段,即金融科技主导的数字供应链金融。而金融科技的赋能能否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难点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01
供应链金融早期演进
我国供应链金融起步较晚,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推出“1+N”融资模式,这意味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由此开启。伴随着产业形态的更迭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我国供应链金融早期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成熟度逐步提高。

 

阶段1.0:线下“1+N”供应链金融
从采购、生产到销售所形成的供应链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连接起来。商业银行则围绕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其信用作为依托,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这正是我国最早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线下“1+N”模式。
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该模式最早由深圳发展银行于2003年提出,其主要特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核心企业为信用载体、以人工授信为主要形式,实现了由传统银行信贷的“点对点”到“以点带链”的转变。
在该模式下,银行对企业的信贷以真实的贸易作为支撑,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得以重塑。同时,核心企业通过与其上下游企业长期的贸易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对这些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资金信用情况形成了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由此,商业银行能够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和风控优势,批量开发与核心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提高银行获客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
但该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一是银行仅担任资金的提供方,并未参与到供应链当中,其对贸易的真实性难以验证;
二是银行风险过于集中,一旦核心企业失信,银行将面临重大损失;
三是该模式的业务流程主要在线下完成,效率低,操作风险难以控制,且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信息流转,从而导致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未能实现有效对接。

 

阶段2.0:线上化“1+N”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供应链金融步入2.0阶段,实现了传统线下“1+N”模式的线上化。该模式由平安银行于2012年提出,借助技术手段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连接起来,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商等,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的线上流转。
在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供应链各成员之间能否相互协同,这就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够有效掌控供应链运作的企业开始取代银行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体,而这些企业通常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具有竞争力的电商平台、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物流企业等。
此外,银行在资金提供方中不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基于自身的供应链运作体系,通过自营或加强与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机构的合作来拓宽资金渠道,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来源。
由此形成了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三条演进路径,分别是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在线操作、核心企业获取小额贷款等牌照后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核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因此,2.0阶段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多主体参与、运营线上化。
线上“1+N”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线下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
一是通过网络虚拟平台传递企业信息,初步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这不仅提高了业务效率,而且使得供应链运营效率也有了较大改善。
二是银行能够对接核心企业的数据,从而对供应链运营中的物产流转、资金流转和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管,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大银行的风险可控力度。
三是核心企业相对银行更了解供应链运营,因此由核心企业主导的金融活动能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然而,银行的风险依旧过度集中在核心企业这个“1”上。此外,该阶段还面临着如下挑战:供应链企业之间存在关系松散的现象,影响了企业信息的流转效率。加之供应链参与主体增多,链条关系的复杂程度有所加深,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大;互联网技术发展仍未成熟,潜在的技术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阶段3.0:平台化“N+1+N”供应链金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供应链金融加速进入3.0阶段,实现了“由链到网”的重大转变。在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通过搭建综合性的服务平台“1”来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融资服务。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引入了物流、银行、保险、信托、咨询等服务机构,打造了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链条的供应链生态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发展较为成熟的深圳怡亚通公司为例,2010年怡亚通基于“互联网+供应链管理”推出宇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平台业务覆盖了IT、通信、家电、医药、化工、纺织品等多个行业,提供的金融产品涵盖了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理财、P2P、资产证券化等,为中小企业和高端个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了资金从产到销的全流程支持。
与2.0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平台化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以下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首先,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度大大加深,不同产业场景的融资需求推动了银行借贷、保险、基金、资产证券化等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从而让更多中小企业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融资产品,供应链金融的普惠性得以增强;
其次,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存在核心企业垄断产业信息的可能性,而3.0阶段的供应链金融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如供应链管理企业)主导,使得每一参与方更平等地介入供应链金融活动及获取相应信息,进一步缓解了信息不对称;
而且,以往仅围绕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企业的这种“单链条”化供应链金融无法发挥出更为广泛(即多链合作)的协同效应,而平台化模式能够通过专业的服务平台将各参与方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提高供应链的资金周转效率和运作管理效率。

 

02

供应链金融发展难点

在金融行业中,银行处于主导的地位掌握着金融活动中的主动权,而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受到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的限制,难以真正的在市场上进行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会受到融资模式的限制,在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大型的企业,对中小企业实行资格认证,成为一种金融融资方式,这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资质问题。
在实际的运作中,很多大型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合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看似正常,但是后劲不足,难以维持金融行业的发展。
而且虽然我国在金融行业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企业和银行,这两者不仅是在管理方式和运作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信息沟通上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因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依赖互联网,但是他们二者之间的互联网水平又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增加融资的风险。
此外,当前供应链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是会受到制度的制约,从而阻碍了其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下,很多银行采用分业经营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市场的经济适应能力很差,不能为整个供应链提供整体的服务。
03
信息共享难
供应链网络环节众多,不同环节的主体掌握了不同的信息。但供应链中各企业主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主体间信息割裂而无法互通,由此导致供应链信息的高度不透明,产生“信息孤岛”问题。
同时,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信息孤岛的存在,阻碍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对交易活动进展情况的把握,这样不仅降低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给供应链信用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再者,信息孤岛问题随着供应链节点的增加而越加明显,供应链末端企业与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对风控难度和监管成本的考虑而表现得较为谨慎,进而影响了供应链末端企业的融资效率。

 

04
信用传递

 

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往往不止一家,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就涉及到了核心企业信用的跨级传递问题。然而,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是有限的,只能局限于上下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难以传递到二级乃至N级。
受限于技术壁垒,传统商业汇票等纸质票据存在确权、验证方面的难题,且无法进行拆分,因此核心企业的信用无法扩展至多级中小企业。同时,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直接供应商或经销商的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财务不透明,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且缺乏抵押物。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不愿贷”“不敢贷”,从而较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渗透率也因此受到影响。

 

05
贸易真实验证难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基于供应链中的真实交易提供融资服务的,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款项、存货、预付款项等是融资授信的重要保证。
一旦发生贸易造假,例如伪造交易合同、账款流向不明、账款来源违法、质押物权属不明和残缺等,金融机构将会面临重大损失。因此,验证贸易的真实性是供应链融资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贸易真实性在供应链实际运作中却难以验证,这主要归咎于信息孤岛的存在。
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验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涉及多个环节,需要获取并核查对应的交易合同、出库单、运输单、验收单、回款单等,而这些信息掌握在不同参与方手中。
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间信息传递受阻,获取完整贸易信息的难度大、成本高。此外,该过程还存在机构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贸易真实性验证问题已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点。

 

06
业务效率低

 

供应链环节众多、流程复杂,基于供应链开展的金融服务面临着业务效率低的问题。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和专业化的操作流程来保证第一还款来源,但也对业务操作制度的规范性和完善性、操作环节的连续性和严密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部分资金方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基于传统的信贷审批流程,自动化程度低,对人工的依赖度高。贷前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核验贸易合同与纸质商业票据的真实性,从申请到放款还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批流程,而这些都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工和消耗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此外,企业间的支付结算无法自动完成,存在企业拖延付款时间的可能性,这将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营成本,降低业务效率。

 

07
风险管控难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采取“点对点”信贷管理方式,即针对单个授信企业进行风险管控,通过对单个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的分析来判断风险。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供应链,其本质是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就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围绕核心企业展开,这种高度中心化的发展模式促使核心企业成为风险的核心变量。一旦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传导至整个供应链,引发整体兑付危机。
二是供应链运营风险,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经营风险、贸易造假风险、业务操作风险等。相比传统信贷,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因此风险管控难度也大幅增加。

 

来源:三金谈供金

更多资讯